原文地址:中国在美国投资的机遇与挑战作者:王辉耀中国在美国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本报记者 范晓曼 宾爽 华盛顿特约报道 美国时间2011年10月5日至6日,由美国中国协会(ChinaSociety)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中国全球化研究中心(CCG)以及《华夏时报》在美国华盛顿所主办的2011华盛顿中美投资论坛吸引了美国多位政要、专家学者,以及超过20名中国企业家参加。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在美国投资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的逐渐成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逐步参与到国际投资合作当中,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但是,对于许多中国企业家而言,向美国投资仍然是一个新领域。美国的投资环境如何,向什么领域投资,在美投资需要注意什么事项等等都成为了中国企业家们急需了解的问题。此次论坛为中国企业界人士搭建了与美国国会政要、商务部及专家学者沟通的桥梁。 FORUM 1 中国在美国直接投资的潜力与挑战 前美国贸易代表幕僚长,现美亚律师事务所律师廷莫西·克勒认为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尤其是并购项目在2006年之后才得到美国媒体的重点关注,其中主要原因涉及到一些政治因素——美国对这些投资的国家的安全审查,国会对这些并购案一直持反对态度。 传统基金会研究员德里克·希泽斯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在海外的投资。经研究,德里克发现,相当数量的投资项目在谈判过程中夭折,在今年1月份前,失败交易额总共高达1500亿美元。德里克解释了为什么美国要对外来投资项目进行国家安全审查。首先,他们要确认中国是否在对相关行业进行补助,另外他们也很关心中国的投资是否遵守《反托拉斯法》,中国来美投资后的行为等。当然,美国在进行国家安全审查及做抉择时也缺乏一致性。这其中往往涉及到一些美国本土政治因素。同时德里克建议,中国投资者可以更多关注能源(煤矿)土地等项目,而为了得到这些资源,中国也应该更加负责任。 斯伽登阿普斯合伙人及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业务主任艾凡·施拉格给出了几个高调收购却终未成功的案例。中海油在尝试竞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的过程中,虽然给出了非常优厚的报价但是最终由于国家安全审查而落马。艾凡建议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要明确其来美国投资的目的,如何规范其在美的运作等。中国企业本身及其投资需要更加透明化。 中国大使馆经济与商务公参张少刚在论坛中也发了言,他认为中国对外投资应该有一个更加明晰的路线图。中国在海外投资仍然处在初期阶段,近几年的增长很快。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从2002年至2010年,不到十年间,中国对外投资从27亿美元增长到708亿美元,这期间有超过6万家企业参与到海外投资当中。这一趋势同样适用于对美国的投资,从2003年到2010年,投资由0.65亿美元增长到13亿美元;2008年较2007年翻了一番,增长到4.62亿;2009年达到9.09亿;2010年在前一年基础上增长了44%,达到13亿;2011年仅上半年就达到了53.1亿。 张少刚认为中国未来在美投资潜力巨大,2010年中国在美国投资总量占中国对外投资的5.2%,系第五大中国海外投资目的国。然而,中国在美投资仅占全世界对美国投资的0.3%,仍然非常有限。张少刚同时指出,美国方面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美国在公共服务方面运作体系与中国差异很大,美国政府并不热衷于提供可供参考的合作者名单。美国政府往往建议去向律师事务所以及咨询公司寻求相关帮助。张少刚建议美国政府方面应更多考虑中国投资者的需要。尤其是大部分中国投资者都是中小型企业,其社交网一般都很小,这大大增加了这些企业获得合作信息的难度。针对这些企业,美国政府应该给出更多的投资建议并提前告知其在美投资需要注意的事项。 其次,张少刚认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审查系统,尤其是CIFIUS,并不够透明。美国方面应该尽量确保审查标准及结果的确定性。 第三,美国在联邦和国会山一级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总是对中国在美的投资摆出拒绝的态度,而事实上美国地方以及州政府却非常欢迎中国的投资。中国投资者也应该尽量避免在与美国国会打交道时受挫。 第四,对于中国商人来说,赴美签证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获得签证的时间过长或可停留的时间太短都给中国投资者在美投资带来了不便。 FORUM 2 美国欢迎中国投资 中国美国总商会秘书长黄学琪用四个字“酸甜苦辣”来总结中国商人在美经营的经历。随着中国政府提倡中国要“走出去”,不仅国有企业积极响应,很多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也在探寻海外投资机会,占在美投资的所有中国企业的60%-70%。中美现在是国际上两个最重要的国家,同时又是发展中国家投资发达国家,他认为中国在美国投资有着特殊意义。 约翰·拉特利奇作为老布什期间的首席经济顾问,见证了中美两国在经济上20多年来的发展。但是他仍然强调,双方都还需要更加了解对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人民币汇率等问题都在越来越多的方面涉及各个国家。他提到,戴相龙曾提出中国社保基金未来会逐步提高境外私募股权投资的比例。他认为,中国企业的总裁们鉴于之前其他企业在美投资失败,不敢再轻易涉足这个领域,他认为中国投资者应该了解三件事。首先,投资者不要把在国会层面受到的打击作为全部的判断依据。投资者应该更多地有针对性地咨询相关管理和执行机构。其次,美国人对于中国在美投资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媒体,打通媒体环节是改变美国人认知的关键,而民意则可以影响到国会的态度。目前,美国人并不是很了解中国,不了解就会带来恐惧,进而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判断。最后,他建议中国投资者关注美国本土的需求。现在美国人最关心的是就业,那么如果中国投资项目可以带来就业,其自然受欢迎。 保德信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约翰·普利文也就中国在美投资形势进行了分析。他类比了现阶段的中国和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年日本经济发展依赖于大量出口,将其获得的外汇储备用于投资。中国现在进入了相似的阶段,应该借鉴当年日本的经验。他建议中国投资者可以考虑企业债市场,这种投资对双方都是有利的。QDII项目为中国投资者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这是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补充,而非代替。 美国总商会顾问亨利·列文认为美国商会在中国投资美国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美关系比大部分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都要复杂。他提出了几点需要中国企业关注的问题:首先,已经在美国的中国企业应该顾及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会伤害到中国企业整个的声誉;第二,中国集团在考虑投资的时候也要同时兼顾其对当地社区的贡献,即该企业能不能真正融入这个社区,会不会给当地社区带来积极的影响;第三,中国企业家要谨记在地方层面,政府是非常希望中国在此投资的,这往往可以成为抵制保护主义的谈判筹码;第四,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虽然对中国在美投资有很大的限制,但是双边都要尽量破除保护主义。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认为,中国在美国投资只拘泥于一种形式。他列举了八个中国海外投资模式,包括收购外企,绿地投资,能源投资,温州中小企业并购,中国海外留学生返美投资,中国在非洲投资等等,中国投资者可以去了解更多关于合资合作的一些可能性,利用好美国当地人熟悉投资环境的优势。 FORUM 3 美国直接投资机会 花旗集团高级副总裁张风波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当年日本在美的投资经验,即房地产业和酒店业。 而高盛公司投资与管理主管约瑟夫·康左曼基本同意张风波的观点。他认为,最保守的投资方式就是看哪个产业最安全,历史上讲房地产业是比较安全的。而现在也是进入房地产业的好时机,一方面房地产估价现在偏低,另一方面房地产不属于政治敏感的产业,所以容易通过国家安全审查。另一条投资思路是参与IPO之前的融资,其投资期一般在1到5年,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美国大陆集团总裁大卫·梅策纳认为美国市场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市场。比如在绿色能源方面,风能公司大部分都是外国企业。又如,房地产行业,甚至连白宫所在的土地都是归外国公司所有。他给中国投资者的建议是,多走出去联络合伙人,建立研发中心,多尝试与大学合作,吸引顶级人才,获取最近技术;另外,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最后,他强调在美国,因为其联邦性质,州与州之间政策法规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他认为虽然不能忽略中国企业家来美投资必须要经历的学习曲线,但是显然这个曲线越平越好。 FORUM 4 中国企业并购与绿地投资的经验教训 该分论坛由安永会计事务所合伙人张晓青女士主持。 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或新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上海电气印包集团高级副总裁、高斯国际公司高级副总裁杨国兴首先介绍了公司并购的经验。他提出中国海外企业往往缺的不是金钱,而是人才。上海电气印包集团收购高斯公司,更是收购人才之举。当然也是互惠之举,杨国兴说道,如果不并购,高斯就算十年也未必能够达到目前的规模和成就。 中国电信(美洲)公司总裁谭亦军说道,中国电信目前在美国拥有数百万用户,在美国抢占了原本属于本土通信巨头AT&T和Verizon等公司的客户。而中国电信之所以能够走出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全球化战略,电信从2004年开始进行战略转型,积极推动;二、创新推动;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开放。 中国联通(美洲)公司人事与行政副总裁刘海强则表示,中国企业必须要通过国际化才能在全球化趋势中生存,不断学习不断摸索才能进步。 刘心是在场民营企业的代表,她所在的海霸能源集团十分注重技术更新,为此每年都会投入大笔研究经费,但却发现研发出的很多技术是美国几年前就已经拥有的。于是公司在今年4月也果断制定了战略调整,决定将总部设在高校云集的波士顿,以得到更多先进人才和先进技术。 FORUM 5 如何克服法律、文化和劳动壁垒 在“如何克服法律、文化和劳动壁垒”的论坛中,各路专家给出了更务实的一些建议。 贝克尔霍斯泰特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埃利亚特·费尔德曼介绍了和他一起的团队最新编撰的一本书《美国兼并与收购:美国之外的并购者实务解读》。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投资者可以根据需要查找内容,里面含有很多以往的兼并及收购案例。埃利奥特一再强调,在美国投资做生意,请律师是非常必要的。对大部分中国企业家来说,这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中国人往往认为,有问题就去问美国商务部,但是商务部并不会就具体事宜提供很合适的建议,如选哪一个合伙人比较好。在美国各种法律法规非常复杂,常常牵涉到多方面的内容,如企业兼并中涉及到的法律规定、税法、知识产权及劳动法等等。另外,若想和竞争对手得到同等的信息和建议,唯有聘请专业的律师和咨询人员才能得到相应帮助。在中国,大家对服务业的看法并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并不愿意用金钱购买律师的时间和咨询人员的建议。但是在美国,不请律师所付出的代价往往非常惨重。 另外,中国企业家更为习惯通过非正式程序敲定一笔交易,比如共进晚餐,或者握一握手。而美国任何交易都必须通过正规的程序完成。而要完成正规的程序,则需要回家做好“功课”。比如为了通过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只有有经验的律师才能帮助进行正确的准备。关于如何选择律师,埃利亚特也给出了建议,律师事务所的名声非常重要,美国有对律师进行的排名。另一种方式是一一走访多个律师事务所,提出一些专业问题以对比他们的专业程度。 爱德曼公司高级总裁珍妮·汤普森则强调了公关的重要性。对于大部分中国企业来说,在短时间内了解美国的沟通渠道与模式并非易事。那么为了建立双方的信任,中国企业需要公关公司的帮助。如在超越了股东的范围之内,中国企业在投资当中还应该考虑到其预期所在社区的关系:中国企业是否愿意提供一些有利于当地社区发展的社会项目。另外由于之前的一些遭遇,中国企业认为媒体是敌人。但事实上,媒体也可以成为中国企业的朋友,传播更多企业积极的一面。珍妮认为最好的学习对方文化的方式并非死读书,而是要真正和对方接触。中国企业家应该多尝试和外国的各级领导举行非正式的会谈甚至共进晚餐;另一个方法则是聘请已有相当管理经验的美国领导管理公司,以此来熟悉美国人的工作模式及管理模式。 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陶锦州则认为,中国企业家应该扭转一个看法:请律师和咨询专家是为了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但事实上正确的做法是在任何交易前就请律师咨询。另外他认为CIFIUS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在美国进行投资的,这不是仅仅针对中国而设立的。当然,CIFIUS也很难做到客观。 |